近年来,仙居乡聚焦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等难题,以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,积极探索“土地流转+小田并大田+特色产业”模式,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。
改革试点,试出乡村振兴新模式
仙居乡张湾村是全县最早实现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,在乡政府的引导下,该村从2017年起,通过“做给农民看,带着农民干”的方式,试点“小田并大田+特色产业”模式,完成“小田并大田”改造1600亩,实现了小田变大田、闲田变忙田、差田变良田。现如今,从杏山向南眺望,田成方、渠成网、路成行的景象蔚为壮观。
与此同时,在乡村两级的推动下,“小田并大田+特色产业”的模式也在张湾村开花结果。
此刻,行走在张湾村赵乡村民组,成片的大棚连绵如海浪,大棚中圆润饱满的麒麟瓜掩映在藤叶之中,益民合作社洋溢着丰收的喜悦,社员大量采摘麒麟瓜,打包销往市场。
仙居乡张湾村麒麟瓜大棚 仙居乡人民政府供图
在张湾村前张、后张、东张、西张、毛东、毛西等村民组,1600亩“稻虾共作”示范田则是一派繁忙景象。益民合作社社员驾驶农机在田间插秧,一颗颗嫩绿的秧苗从秧苗盘上快速滑落,整整齐齐地插进田中,不一会儿的功夫水田便披上“绿装”。每年4月,该合作社负责人会带领社员到水田捕捞成熟的小龙虾,然后按虾的个头重量分拣,运输到农贸市场销售。每年10月,合作社则抢抓农事,收获高品质生态稻虾米。
仙居乡张湾村连片生态稻田 仙居乡人民政府供图
张湾村支部书记胡定强介绍,“小田变大田”一能满足现代农业机械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的需求,二能提高村集体收入,完成1600亩改造后,张湾村新增耕种面积70亩,每年给村集体带来收益3万余元;特色产业能带动合作社、村民增收,张湾村以“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连片种植的麒麟瓜,亩均收入可达8000元,“稻虾共作”亩均收入可达3500元。
推广经验,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
随着张湾的成功,仙居乡将“土地流转+小田并大田+特色产业”模式在全乡推广。
去年,独山村柳家农场流转土地,进行“小田并大田”改造,建成500亩连片大棚,其中种植的麒麟瓜已开始上市;七里村峰景合作社流转土地,进行“小田并大田”改造,建起了2000亩油桃产业园。该产业园油桃目前也已成熟,种植户们忙着采摘、分拣、装箱、搬运,游客们则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,品尝鲜甜美味。
仙居乡七里村峰景合作社种植户采摘鲜桃 仙居乡人民政府供图
仙居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詹彤彤表示,农村耕种人口老龄化明显,将零碎土地规整,不仅有助于大型机械化生产,减少劳动力的投入,还能解决农村老龄化无人种地的问题。“小田变大田”的改革探索,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目前,仙居乡正深入开展“小田并大田”工作,包村班子成员、责任组长、驻村干部联合村“两委”干部,与各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粮大户积极沟通,推介成功经验,加速推动“小田并大田”工作。
眼下,仙居乡村田野,到处都可看到小田并大田忙碌的场景。
持续探索,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
张湾村支部书记胡定强表示,虽然“小田并大田”交易成本不低,但可以破解耕地“碎片化”的难题,有利于农机作业和规模经营,能促进农田增效、农业增产、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,只要把道理讲清,保护好合作社和村民的利益,大家都会配合工作。
仙居乡张湾村连片麒麟瓜大棚 仙居乡人民政府供图
谈到张湾,仙居乡乡村建设办公室主任乐磊磊表示,有成功案例在前,张湾村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已经开始明显加速。依托下半年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,张湾村几乎可以将剩余2800亩土地全部实行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,预计新增耕种面积116亩,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2000元。
谈到未来,胡定强表示,这场围绕“田”的改革还没有结束。一方面,张湾村将在开展“小田并大田”改造的同时,整修全村水塘、大堰,将“大田”变成“良田”;另一方面,张湾已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制定产业升级方案,推动张湾村从“卖稻谷”向“卖大米”转变。
“在这套方案中,张湾村将发挥党建优势,与上级农业部门沟通,将本村优质‘稻虾米’与‘光山蓝’对接,为种粮大户、农业合作社和群众提供优质稻种、技术服务、销售渠道,以村集体名义组建优质稻深加工车间,补齐过去运往外地加工的短板,‘串’起稻米产业链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”胡定强介绍道。(郝昱玮 金正义 徐上杰)
关键词: